案例1【背景资料】:某施工单位承接了9.82km的三级公路路基施工,路基宽8.5m,设计车速40km/h。其中K3+100~K3+420为路堤段,K3+280处设有1个2.5m×2m的盖板涵,涵洞长度17.62m,涵底坡度1%,K3+280的路基设计标高为206.07m。涵洞构造示意图如图所示。工程开工前,在业主支持下,由设计单位向施工单位交接了交点桩、水准点桩,设计文件中提供用于中线放样的资料只有“直线、曲线及转角度”。施工单位备有全站仪、自动水准仪等常规测量仪器。涵洞施工与涵洞前后路堤T1区、T2区的填筑同时进行,T1区、T2区按图示坡度分层填筑。涵洞施工中,施工单位首先进行了涵洞中心桩号、涵轴线的放样,涵洞基坑开挖平面尺寸按17.62m×3.8m放样,基坑开挖严格按放样尺寸采用人工垂直向下开挖至基底设计标高。在对基底进行处理并通过验收后,开始基础施工。涵洞完工后,在涵洞砌体砂浆或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%时,进行涵洞两侧及顶面填土,填筑顺序为T3区→T4区→T5区,填筑方法采用人工配合小型机械夯填密实。【问题】1.按洞顶填土厚度划分,指出该涵洞类型,并说明理由。2.写出可用于本路曲线段中线放样的两种方法。3.写出涵洞构造示意图中A、B、C结构的名称。4.找出涵洞基坑施工中的错误,并说明理由。5.改正填筑施工中的错误。
发布时间:2025年03月07日 09:34 中迅网校 阅读量:30

案例1【背景资料】:
某施工单位承接了9.82km的三级公路路基施工,路基宽8.5m,设计车速40km/h。
其中K3+100~K3+420为路堤段,K3+280处设有1个2.5m×2m的盖板涵,涵洞长度17.62m,涵底坡度1%,K3+280的路基设计标高为206.07m。涵洞构造示意图如图所示。

工程开工前,在业主支持下,由设计单位向施工单位交接了交点桩、水准点桩,设计文件中提供用于中线放样的资料只有“直线、曲线及转角度”。施工单位备有全站仪、自动水准仪等常规测量仪器。
涵洞施工与涵洞前后路堤T1区、T2区的填筑同时进行,T1区、T2区按图示坡度分层填筑。涵洞施工中,施工单位首先进行了涵洞中心桩号、涵轴线的放样,涵洞基坑开挖平面尺寸按17.62m×3.8m放样,基坑开挖严格按放样尺寸采用人工垂直向下开挖至基底设计标高。在对基底进行处理并通过验收后,开始基础施工。
涵洞完工后,在涵洞砌体砂浆或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%时,进行涵洞两侧及顶面填土,填筑顺序为T3区→T4区→T5区,填筑方法采用人工配合小型机械夯填密实。
【问题】
1.按洞顶填土厚度划分,指出该涵洞类型,并说明理由。
2.写出可用于本路曲线段中线放样的两种方法。
3.写出涵洞构造示意图中A、B、C结构的名称。
4.找出涵洞基坑施工中的错误,并说明理由。
5.改正填筑施工中的错误。

查看答案

分享到:

上一题:施工机械应做好机械的验收和交付使用工作,一般检验的方法和步骤可分为()。 下一题:案例2【背景资料】:施工单位承建了某大桥工程,该大桥桥址位于两山体之间谷地,跨越一小河流,河流枯水期水深0.5m左右,丰水期水深2m左右,地面以下地层依次为黏土、砂砾、强风化砂岩。该桥基础原设计为40根钻孔灌注桩,桩长12.0~13.8m不等。施工中发生如下事件:事件1:大桥基础施工时,恰逢河流枯水期且大旱无水。施工单位考虑现场施工条件、环保、工期等因素影响,提请将原设计大桥基础钻孔灌注桩全部变更为人工挖孔桩。监理单位与相关部门评估、审定,认为该变更属于对工程造价影响较大的重要工程变更,在履行相关审批程序后,下达了工程变更令。事件2:开工前,施工单位编制了人工挖孔桩专项施工方案,为保证施工安全,人工挖孔桩施工采用分节现浇C25混凝土护壁支护,每节护壁高度为1m,桩孔混凝土护壁形式及结构示意图如图1-56所示。挖孔施工过程中,发现地层中有甲烷、一氧化碳等气体,施工单位重新修订了专项施工方案。事件3:桩基础人工挖孔施工中,施工单位采取了如下做法:(1)挖孔作业时,至少每2h检测一次有毒有害气体及含氧量,保持通风;孔深大于10m时,必须采取机械强制通风措施。(2)桩孔内设有带罩防水灯泡照明,电压为220V。(3)桩孔每开挖2m深度浇筑混凝土护壁。【问题】1.事件1中,监理工程师下达工程变更令之前,需履行哪两个审批程序?2.图中,判断混凝土护壁形式属于外齿式还是内齿式。写出构造物A的名称。说明混凝土护壁节段中设置的管孔B的主要作用。3.根据《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》JTGF90—2015,图中标注的D与H的范围是如何规定的?事件2中,为防止施工人员发生中毒窒息事故,挖孔施工现场应配备哪些主要的设备、仪器?4.事件3中,逐条判断施工单位的做法是否正确。若错误,予以改正。5.该大桥挖孔桩修订后的专项施工方案是否需要专家论证审查?说明理由。
重要提醒
检测到您的账号已在其他设备登录,
请重新登录
退出登录重新登录